猎云网注:面对本次疫情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万众期待下为战疫情提供重要工具,在此次疫情应急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抗疫一线的硬核力量。文章来源:腾讯研究院,作者:徐思彦。
回顾与总结:抗疫的痛点何在?
现阶段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方舱医院相继完成使命,援鄂医护人员陆续返航,是时候对疫情中暴露出的痛点进行阶段性总结。总的来看,抗疫过程中主要有三大痛点。
一是面对暴增的需求,日常供给难以跟上。在疫情爆发初期,湖北省的医疗资源很快进入告急状态。面对增长迅速的病人群体,医护人员短缺、医院床位受限、医疗设备不足、药品资源有限等问题揪着全国人民的心。
二是疫情真实信息的传递和集成。疫情开始发酵后,相关信息流动开始出现不畅,大小单位消息堵塞,碎片化的信息难以整合,真实消息与谣言混杂在一起。进一步,对接物资出现问题,一些公益组织并不能将物资流动信息公开透明地呈现出来,某些节点被曝光的痛点更是引起全民的关注,失信成为疫情中的灰暗时刻。
三是远程协作的效果有待提升。不管是疫情严重期间的异地医生会诊,还是春节之后,企业面临上班、学生面临上学的远程工作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少障碍,这源于之前非触式经济发展尚未充分,技术条件及制度安排均有待提升。
聚焦数字技术:技术在抗疫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面对本次疫情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万众期待下为战疫情提供重要工具,在此次疫情应急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抗疫一线的硬核力量。
人机协作,智慧战疫
当疫情开始出现时,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在病毒检测的环节可将疑似病例基因分析时间大大缩短。而在药物研发环节,高效的人工智能算力运用到药理毒理研究、蛋白筛选、新药研发等工作中,大幅加快老药新指征与疫苗等药物的研制进程。
在抗疫一线,更有帮助的AI能力是诊断辅助,这一点目前主要集中在医疗影像+AI分析能力上。虽然新型肺炎的诊断,主要需要试剂等检测用品,但患者的肺部影像同时具有较为强烈的可判断特征。基于AI技术,可以将需要数小时的传统检验,压缩在几秒中完成。这一能力有效辅助了试剂检测,为快速确诊,填补医疗人员不足提供了帮助。
在湖北,腾讯觅影落地方舱医院,以AI医学影像,助力新冠肺炎的CT筛查。一次胸部CT平均产生300张影像。一位医生肉眼看片,需要5-15分钟,而利用这套设备,AI算法最快只需要2秒就可以帮助医生识别新冠肺炎,大幅提升检查效率,减轻医生工作量,也让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治疗。除此之外,具有视觉识别与语音交互能力的AI机器人,担任起一部分送药和医疗用品传输任务。
大规模算力在医学研究中也大显身手,在疫情中,腾讯云还向中山大学药学院罗海彬教授团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的黄牛教授实验室免费提供了大量标准的CPU算力以及对象储存能力,帮助他们进行推进病毒药物的筛选工作和基因测算的离线计算任务。人工智能在此次疫情中将人机协作的能力充分显现,缓解了部分供需不平衡的压力。
化零为整,数据为王
在疫情期间,国内各地都建设了新冠肺炎疫情监控大数据平台、发热门诊监测大屏及新冠病毒医学观察者管理平台,为公众及政府提供疫情分析报告。疫情监控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城市及区域的疫情动态热力图,有助于还原城市疫情发生全过程以及疫情防控流程的改进。利用智能分析及预测,为政府决策、应急管理、资源调度、重大事件研判及预测提供直观的支持,助力决策者基于关键的数据及动态变化了解区域内应急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态势、以便迅速做出决策。在追踪密切接触者的过程中,通过把卫健委、交通系统、工信部门等各方的数据组合起来,政府可以很快找出密切接触者,同行者也可以在同行查询平台查出自己所坐的交通工具,自己判断是否属于密切接触者[1]。
放眼全球,Facebook利用大数据推出了三种疫情预防控制图,帮助疾病预测和防护工作。它们是:共同位置图(Co-location maps)、活动范围趋势图(Movement range trends)和社会关系图(The social connectedness index)。共同位置图可以显示不同区域间人员接触的可能性,有助于预测接下来可能出现新冠病毒病例的地点;活动范围趋势图展示了某地居民是否呆在家附近,或者在城市中随处活动,有助于判断预防措施是否方向正确;社会关系图可以显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好友关系,帮助流行病学家预测接下来的疫情扩散趋势,还能帮助预测未来哪个区域可能遭受重大打击,从而需要对其提供帮助。总的来看,大数据在整个抗击疫情的过程当中是群众最能有直接感触的信息整合平台,将碎片化的信息输出成有价值的分析。
5G首秀,行业赋能
5G为其他数字技术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网络支撑,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首次在大规模公共事件中大放异彩。高清视频方面,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堪称中国奇迹,其建设过程受到了全国甚至是全球网民的关注,借助5G网络在大带宽、高速率方面相对成熟的技术,“云监工”高清直播系统项目迅速搭建完成,同时在线观看网友最高峰超过了1亿。5G+远程医疗系统快速的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大城市、大医院专家资源瞬间通过系统铺向全国特别是疫情高发地区,让疫情期间密集的远程诊断分析、集中讨论能够顺利进行。
而在疫情中后期,5G+多样化终端正在继续加大普及,基于5G网络的机器人与无人车等已在武汉之外的多地投入使用,承担测温、护理以及运输等多重职责,为一线抗疫的长期战线做好准备。医院之外,基于5G网络的智能终端等亦更多的出现在机场、火车站、地铁、办公楼等人群密集区域,通过搭载红外热成像技术,为各大关键人流关口,实现多人体温检查、高清视频监控等功能,极大的提升了检测检疫效率。可以说,5G用速度弥补实体之间的距离,随着网络的逐步完善,5G与各垂直行业的深度整合远不止于此。
协作上云,远程无忧
疫情加速了大众对线上模式的接受与适应程度。远程办公成为疫情期间较为普遍的办公形式,传统商务活动中销售、合约签订、客服等关键各个环节也开始积极探索网络签约等线上形式。对于数字化程度高的行业来说,现在的协同办公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可以满足大部分企业的线上办公需求,为企业降本增效。商业领域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打通了多维度的高效连接,对企业来说是用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理念打磨团队的契机,也为未来社会更大规模的全球化协作打下基础。
而远程协作的实现,离不开云计算的发展。云计算颠覆了传统IT模式从底层硬件到业务模式的逻辑,对企业客户提供按需分配、可计量的IT服务。经历了虚拟化的过渡时期,现阶段的云计算已经实现了计算资源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的全面弹性,由云服务提供商在客户需要的情况下随时随地提供灵活计算能力,赋能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多个领域。线上教育、线上医疗是关乎民生的长期发展领域,它们使知识、技能可以突破物理限制,既是疫情期间的应急手段,也是打破教育、医疗资源不均的重要方式。
追根溯源,诚信上链
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说,真实的数据来源是极其重要的一步。本次疫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依据错误数据得出的结论与事实相差千里,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成为区块链的重任。
透明恰恰是慈善事业的最高标准。面对医疗物资调配过程中出现的信任问题,多家企业相继发布了区块链公益物资流转平台,对物资的需求、供给、运输等多个环节进行审核上链,以此解答信任难题。在可预测的将来,区块链有望重塑慈善公益模式,实现完全点对点的精准慈善,而慈善组织也将在变化中完成角色转变,从慈善中心机构和资产流转中介变成慈善运营管理组织和信息发布与审核者。
疫情之下,众多企业面临着资金流动性风险,对于融资贷款的需求十分高涨,一些金融机构运用过往上链数据更好地评估企业资金和业务状况,从而给真正需要、真正值得贷款的企业开通贷款绿色通道,实现雪中送炭。
然而,这是各项数字技术从开始发展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走向公共应急事件,在不少场景下展现出高光时刻,但还是要看到整个社会体系、医疗体系,对数字技术的包容和应用还有很大的应用和想象空间。那么,是什么原因制约部分技术在疫情中发挥出所有的潜力?
力不从心:数字技术为何受到掣肘?
1.数字技术仍在发展,各项技术发展阶段存在差距
虽然数字技术在这几年里备受关注,但总体来说,与实体经济结合,铺开应用场景方面仍处于初期阶段。在谈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结合前景时,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各项技术落地应用阶段仍存在差距。大数据于2012、2013年达到其炒作热度的高潮,2014年后概念体系逐渐成形;人工智能虽然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但随着近年在深度学习的突破,才在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开始崭露头角,走向大规模应用;5G基站还需要在未来两三年才能铺开。相比之下,区块链,跟其他几项技术处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过去,整个行业被虚拟货币炒作等乱象影响导致污名化严重,产业上的应用在去年年末才被官方正名,疫情开始时松绑不过才八十天,发展还很不够成熟,很多领域根本没有落地、没有启动。数据显示,中国区块链企业近 2.8 万家(多为中小企业),但投入生产环节的比例仅 3.6%[2],要想技术发挥更广泛的作用,还需更多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应用效果与技术发展时间、成熟度息息相关,发展较早的大数据在应用过程中成熟程度比其余技术略胜一筹,而发展时间最短的区块链技术也是在疫情中能量较小的数字技术。
2.技术行业对于应急场景、极端情况的准备不足
在技术的发展历程中,首先落地的产业往往先来自于应用广泛的商业场景,对于偶发的应急事件及极端情况准备不足。对于应急 、极端情况缺乏实际的数据训练,导致在危机面前发挥失灵。
3. 相关领域数字化基础设施成为阻碍
所有数字技术的基础,都是原本信息的数字化。然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线上化,但在社会治理、民生等领域的数字化程度还是远远不够。在疫情中,由于卫健委并没有得到所有医院的床位数据,导致不能实时地知道哪家医院有富余的床位,什么时候可以调度出来,造成了一床难求的境况,从而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除了数据,其他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也还处于较为初级阶段,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技术的适用范围、运行空间大打折扣。
4.数据孤岛现象普遍,数据系统有待打通
即使是之前在数字系统建设上有所成果的政府部门,数据库系统仍然不完善,并且存在“三个不通”现象:一是上下不通,底层的数据太过杂乱,难以整合到系统里;二是区域不通,各地区只是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数据系统,要跨地区办理事务难度并未减小;三是条线不通,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且责任划分不清,政府各部门之间对数据的归属权和安全性仍存在一定争议。这三个“不通”导致了即使建立起数据平台,也难以将现有数据有机整合起来。如何在政府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建立信任,在保留各自数据治理权和确保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实现合作和数据共享,从而消除数据孤岛,是当下阻碍技术大展身手的要素之一。
当下虽然国内疫情得到缓解,但未来形式总体看来仍旧不太乐观。从国外来看,当前海外疫情形势严峻,短期拐点仍需等待。虽然国内疫情有所缓和、复产复工有序进行,供给逐渐恢复,但海外供给与需求的被动萎缩通过产业链传导至我国,特别是当前疫情严重的国家对全球经济和我国外贸的贡献均相对较大,从出口和进口两个链条分别对国内工业生产造成影响。从国内来看,不少中小企业没能抗住疫情寒冬,大企业裁员降薪之举也频频出现,工作者的收入受到冲击,消费欲望随之受到影响,是否会出现各个行业期待疫后的报复性反弹还是一个问号。面对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可以预见,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将会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
何以解忧:技术如何在经济恢复阶段发挥作用?
1.加强顶层规划,扎实提升数据的开放与融合
现阶段,技术的发展现阶段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去中心化的思维方式并不适用于现阶段的社会治理领域。在信息化技术运用方面,建议从顶层制度建设入手,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的变革潜力,在应急预案编制中高度重视信息化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以政府为推手,实现社会治理数字化。
数据平台方面,构建统一的应急大数据平台系统。完善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应急平台决策指挥系统; 完善信息采集、预警、报送、跟踪等为基本内容的应急平台信息服务系统。打通公安、卫生、人口、商委等部门的专业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数据开放方面,稳步推动城市应急数据资源开放。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惠民工程, 在确保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推动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条块结合、联合开展城市应急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数据技术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企业等技术优势,攻克大数据关键技术。数据可信方面,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跨部门数据协同的真实、可信、可追溯,通过分布式的节点部署与加密计算实现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
2.发力“新基建”,着重数据底层基础设施建设
在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消费在疫情中受影响较大,投资将承担起更重要的角色,“新基建”时代来临。“新基建”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就是为传统产业转型增添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成色”,清除数字技术发挥作用道路上的障碍。可以说,“新基建”具有兼顾稳增长和促创新的双重任务,同时还要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在传统基建趋于饱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新基建”无疑是中国急需的新经济增长点。
疫情当前成为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新基建”的核心轴承和重要支撑。加强数据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于区块链技术的重视,以此提升数据本身的真实可信性和安全可靠性。
3.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
在疫情期间,我们可以发现之前完成了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在危机之下往往表现更好,数字技术赋能了无接触业态的顺利运作,数字化转型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的认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企业数字化转型或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在竞争中存活的必然选择。
各行业企业在疫情期间都受到或大或小的冲击,熬过了第一阶段疫情直接影响的企业,还面临这未来一段不太乐观的经济周期,这段时间里,企业要想活下去,降本增效是头等大事。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企业自身更优化,在常规措施已经无法满足优化需求的时候,数字技术成为推动企业完成降本增效的绝佳利器。
在具体对数字技术的投入方面,对于中小企业和民企,由于自身资源有限,数字技术的引入可以从点开始,从自己的业务需求和发展规划出发,盲目的全面铺开可能会适得其反。而对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这些本身自己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业来说,借着这次新基建的东风可以加速完成数字化转型。同样的,在大型企业动手之前,需要重视全盘规划,理清楚企业自身的问题、现状、将来的方向,以及这个方向带来的价值,甚至是未来智能化、数字化的东西建设出来之后要怎么落地、对现有的组织和流程有哪些再造。
4.促进各项技术进一步融合
数字技术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状态,而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并不新鲜,数年前就已有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在推广应用。但节点之间没有链接和打通,无法发挥太大用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大规模落地离不开5G网络“连接”的赋能,区块链则为其他技术搭建起信任机器。在一个具体场景落地时,涉及到很多环节,需要各项技术相互结合,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例如区块链与物联网的结合中,区块链为物联网提供了信任的保障、认证体系的完善的同时,物联网也为区块链带来了正向的反馈机制,物联网所给予的多维度、多视角的物理世界的信息,为建立“数字孪生”机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数据锚,发挥在工业领域的作用;区块链与云计算结合,将有效降低企业应用区块链的部署成本,降低创新创业的初始门槛,是构建公共信任基础设施的关键组件,“云链用量”将成为衡量数字经济发展创新非常重要的维度;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则可以解决多方计算的问题,从而促进解决数据的隐私保护与共享问题。
数字技术在疫情中经受了一轮考验,验证了其是否对社会有真正的价值,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可能会由外向拉动型进一步转向内生激发型。届时不仅是政府需要多种数字技术来保障其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经过疫情危机,产业也需要通过加深信息化程度,优化产业结构,来满足对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消费的提质扩容,更需要多种技术的参与。疫情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倒逼“宅经济”崛起,无接触配送、社区销售、无人零售等模式频出。疫情后消费市场在新基建的赋能下,将会继续探索结构性变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