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当年,屈原写下旷世奇文《天问》,向世间事物发出百余问;如今,行星探测任务得名“天问”,中国航天开启火星梦。
2020 年 4 月 24 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上午 10 时,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同时公布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
这特别的一天,是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50 周年纪念日。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也是我国航天事业于 1956 年起步以来的一大壮举。
千年理念奔向星辰大海
2016 年 3 月 8 日,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 4 月 24 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今天,以“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为主题的 2020 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线上举办。
雷锋网了解到,2016 年 1 月,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立项。同年 8 月 23 日起,我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面向全球征集,共收到海内外提交作品共 35912 个,其中 8 个方案“凤凰、天问、火星、腾龙、麒麟、朱雀、追梦、凤翔”入选。
最终,根据共 3278962 张网络投票结果,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这一名称来源于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长诗,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
同时,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
实际上,每隔 26 个月就会出现一次「火星冲日」——火星和太阳分别位于地球的两边,太阳刚一落山,火星就从东方升起,而等太阳再次从东方升起时,火星才在西方落下,因此整夜都可观测火星。
上一次火星冲日发生于北京时间 2018 年 7 月 27 日,因此 2020 年下半年将会发生最新一次的火星冲日。
基于这一原因,2020 年按计划我国将通过长征五号发射火星探测器,并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
此外,国家航天局也公布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
下图中,8 条蓝色弧线上不同颜色的圆球图案代表行星,寓意行星探索。
据了解,在探测其他行星时,「中国行星探测」6 个黑体汉字下面的单词“Mars”(意为火星)将会换成其他行星的英文单词名称。
值得一提的是,在启动仪式上,主持人公布了 2020 年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即我国航天三大里程碑事件的杰出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以及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2020 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观看地址:
http://zhibo.people.cn/watch/5761423
宇宙高歌东方红
正如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在启动仪式上的致辞中所说:
中国航天日,缘起“东方红一号”。
实际上,今年的中国航天日,恰逢“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50 周年。
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时 35 分,长征一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托举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此举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中国探索太空的帷幕也随之拉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5 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 173 千克,比苏联(83.6 公斤)、美国(8.2 公斤)、法国(38 公斤)、日本(9.4 公斤)四国此前发射的所有人造地球卫星的重量总和还要重,其跟踪手段、信号传递形式、调控系统也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
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 441 千米、远地点 2368 千米、倾角 68.44 度的椭圆轨道,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中用短波发射器发送《东方红》的电磁波波段的信号,通过发射机下行,由大型地面站接收,再通过广播电台转播,《东方红》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电报码便响彻了世界。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寿命为 20 天,实际在运行 28 天后耗尽电池,最终于 1970 年 5 月 14 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也停止播放,完成了其使命。
不过,其轨道寿命并未结束,因此至今“东方红一号”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12 年,12 字
【图源纪录片《宇宙高歌东方红》】
在宇宙高歌《东方红》那天到来前,我国科学家经历了漫长的研制工作。
1957 年,苏联发射了世界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于是在 1958 年 5 月 17 日,毛泽东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不久后,中科院便列出方案,代号 581,,同时也成立了 581 组,组长便是钱学森先生。
1958 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代表团去苏联考察,但苏联方面拒绝透露人造卫星相关信息。
1959 年,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央指示暂缓人造卫星的研制与发射工作,不过不久后仍有两只小狗“小豹”和“珊珊”乘坐探空火箭完成了一次飞行。
1964 年 12 月,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东方红 1 号卫星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动力气象学创始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开拓者赵九章先生致信周恩来总理,提出可以把人造卫星列入国家计划中。
随后的 1965 年 1 月,钱学森先生也向聂荣臻元帅提交了一份重新开始完成人造卫星计划的建议书。
在信件交到总理手中几个月后,总理批示中国科学院提出人造卫星具体方案,因此 651 在上述 581 的基础上成为新的卫星任务代号。同时,国防科工委也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将由中国科学院研制,并将于 1970-1971 年发射。
1965 年 10 月 20 日,“651 会议”召开,全国各科研院所、部门共同参与,这场会议整整持续了 42 天。最终,科学家们拿出了一份包含 27 个专题的 15 万字方案,这一方案可以用“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12 个字来概括。
1966 年 10 月 20 日-11 月 30 日,中国第一颗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召开,确定我国第一颗卫星为科学试验卫星,主要为发展我国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预警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并首次提出将其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1967 年,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建议被正式采纳。
1970 年 1 月 30 日,供预期飞行试验用的两级火箭发射成功,这表明我国已具备发射卫星的能力。
随后便迎来了人们期待已久的四月。
1970 年 4 月 1 日,经过空间模拟实验、地面测控跟踪后,装载卫星和火箭的专列抵达卫星发射基地;17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进入 2 号发射阵地;18日,火箭与卫星开始垂直测试;19日,各分系统测试,一切准备就绪;24 日,卫星成功如期发射,历史性时刻终于来临。
毫无疑问,“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意义重大——人造卫星与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密切相关,可直接应用于国防,并可大力推动无线电、半导体、自动控制、材料等技术领域,极大地拉近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距离。
而在“东方红一号”成功的背后,最重要的便是艰苦卓绝的年代里,我国第一代航天人的勇气与执着。
传奇仍将继续
当然,“东方红”系列的传奇仍在继续。
1984 年 4 月 8 日,“东方红二号”系列卫星由“长征”3 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一系列共研制、发射了 3 颗卫星,寿命为 3 年,其中第三颗卫星从 1970 年便开始着手研制。“东方红二号”系列正式开启了中国用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通信的历史。
1997 年 5 月 12 日,“东方红三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第一代采用三轴稳定技术的地球同步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卫星工作寿命 8 年。
此后,“东方红”系列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大型卫星平台。
2001 年,“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开始研发。作为我国重点开展的民用卫星工程,“东方红四号”与国际上同类卫星先进平台水平相当,设计寿命 15 年。
2002 年 5 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一家名为鑫诺的卫星公司签署了“鑫诺二号”(SINOSAT-2)卫星采购订货合同。“鑫诺二号”(SINOSAT-2)卫星为“东方红四号”平台的首发星,通过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发射。
2015 年 6 月,“东方红五号”新一代大型桁架式卫星平台完成结构静力星研制,其静力试验也取得圆满成功——目前,这也是我国最新一代的大型卫星平台。
2019 年 12 月 27 日 20 时 45 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而开始验证“东方红五号”的关键技术,实施多项新技术验证工作、开展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的发射重量最重、技术含量最高的高轨卫星。
2020 年 1 月 5 日,“实践二十号”卫星更是在经历了七次轨道机动后,在 36000 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轨道成功定点,这也标志着“东方红五号”平台首飞成功。
期待中国航天的下一个 50 年。
引用来源:
[1]http://www.cnsa.gov.cn/index.html
[2]https://mp.weixin.qq.com/s/CUefu_-Tzcw0Cxn7sgrZ0g
[3]https://mp.weixin.qq.com/s/AWgYiHJoyQ0vMBaof_c9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