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注:Keep目前“从(收入)规模上来讲运动消费品更大,从利润率来讲线上业务最大,两者合并起来是标准互联网公司大概的利润比例”。这是Keep暂时的商业化格局。它在这个阶段的模样不由地让人想起另一家明星互联网公司小米。文章来源:界面新闻,作者:伍洋宇。
当炎热的七八月盛夏来临,Keep准备上线自己的直播课程,从动感单车课做起。
这项功能正在进行公测。据了解,目前参与公测的600多人周使用频率,从4.9次提升了51%至7.5次。与此同时,Keep已经发起线下教练的招募,将就上课的互动、调性、情绪、节奏进行内部培训,正式迎接直播时代的到来。
从外部来看,这是踩在浪潮上的一步,并不稀奇。但从Keep内部的商业化、盈利的角度出发,它已经有一个明显的进击格局:在完成App两亿用户数的原始积累后,通过运动消费品提升品牌认知,再重仓线上增值业务以提高毛利。
5月19日,Keep宣布已于今年年初完成8000万美元的E轮融资,领投方为时代资本,GGV纪源资本、腾讯、晨兴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等老股东跟投。据悉,E轮融资后Keep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为线上健身领域的独角兽公司。
走到这个节点,吸引投资人的不再是故事和数据,而是公司有足够清晰的策略和商业化路径。
在过去一年,Keep在对外口径上将业务线分为运动产品、广告、App会员以及Keepland。Keep副总裁刘冬在近期的一场分享活动中表示,一种新的商业化格局划分是由A、B、C构成的象限,A是指App的2亿用户规模,C指运动消费品的10亿GMV销售规模,而Keep希望在已经实现的A和C的基础上,打造为用户提供运动解决方案的增值业务B,这里包括但不限于会员以及即将推出的直播付费课程。
在刘冬看来,Keep所做的事情都可以归于三个方向:用户规模、销售规模,以及可能产生增值业务的消费产品或App功能。
据了解,Keep目前“从(收入)规模上来讲运动消费品更大,从利润率来讲线上业务最大,两者合并起来是标准互联网公司大概的利润比例”。这是Keep暂时的商业化格局。
但刘冬表达了一个前提,他认为在A和C的基础上,不管是规模还是利润都有边界。因此,“我们觉得最重要的突破口是B的环节,是如何给用户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的环节。”他说。
这意味着,虽然App用户规模庞大,但在Keep看来,App上用户的商业价值并未挖掘完全。同时,据刘冬分享,Keep运动消费品年营收增速达300%,年营收突破10亿元,但毛利率和同行业并无太大差别。再加上Keep非常清楚在运动消费品这件事上,自己的优势在于渠道和营销而非研发,所以重竞争、重投入的产品(比如跑鞋)不会参与。
所以,当App用户规模增长到一定稳态,运动消费品的营收增速也会趋于平缓,这时候对于Keep而言更核心、更具商业价值且不会被轻易撼动的,仍然是用户的运动需求解决方案,连同运动消费品的开发也一定尽可能和内容结合。
“用户的解决方案是我们要持续探索的,未来的爆发点、增量以及下一个动能也是来自于这里。”刘冬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而在这个领域,即前述“增值业务B”,也将大量以线上形式(会员、付费课程)出现。这条业务线的内核是内容付费,同时满足多轮创收、毛利率高的特点。最关键的是,这是Keep一直以来最擅长且持续投入的内容领域。
至此,Keep进入一个商业化格局日渐清晰的新阶段。它在这个阶段的模样不由地让人想起另一家明星互联网公司小米。
从智能手机硬件入门的小米,严格把控手机的硬件综合净利率,在当初经过用户规模的成型阶段后,通过提高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尤其是互联网服务的总收入占比来提升整体毛利率。这的确有一定成效,同时也使小米成为了一家仍有巨大想象力的港股上市公司。
如果将小米手机用户换作Keep的App用户,现阶段故事会有一定相似性:Keep如今也是借助App形成了用户规模,但运动消费品和手机一样会逐步接近行业天花板,可能面临增长乏力的时刻。而此时将商业化方向往线上增值业务引导,等到后者稳定成型,会使Keep的营收构成更加安全。
这或许只是一种巧合,但并不妨碍Keep尝试这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验证过的通路。
在这次分享中,刘冬明确表示Keep已经在今年三月实现整体盈利,这对于独角兽公司而言足够利好,但在接下来的道路也当更加审慎。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米的智能手机收入规模总体占比超过一半,互联网业务和IoT与生活消费品对于小米毛利率的影响十分有限。
根据小米近四个季度(2019Q2-2020Q1)财报,其互联网业务的总收入占比从8.8%增长至11.9%,小米整体毛利率由14.0%增长至15.2%。但在中间的2019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互联网业务占比仍在小幅度提升,但其总体毛利率由15.3%下降至13.9%,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智能手机毛利率由9.0%降至7.8%。
对于刚刚突破运动消费品十亿GMV规模的Keep而言,短期内或许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