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扛住了病毒,却被肠子里反戈的细菌打垮? 行业新闻

威尔德编辑 2020-2-12 63023

“屁股针”是很多人的童年噩梦,幸好今天这种肌肉注射抗生素的方式已经比较少见了。不过,抗生素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如今我们知道抗生素的使用存在诸多问题,不少人遇到感冒发烧也会犹豫究竟该不该吃抗生素。

实际上,我们通常对感冒有没有必要吃抗生素产生疑问,但却对感冒为什么要吃抗生素的问题不感兴趣。

感冒,或者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的有鼻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也包括现在备受关注的冠状病毒。

能对这些病毒起到抑制作用的是干扰素,而抗生素只对细菌、真菌有效,可见抗生素与干扰素的作用机制相去甚远。

所以,病毒引起的感冒关细菌什么事呢?

我们不妨从病毒感染开始讲起。病毒感染人体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利用我们的细胞来进行增殖、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带来种种千奇百怪的疾病。

病毒的致病方式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直接针对宿主细胞的作用,像HIV病毒就会攻击免疫细胞,不过有一些病毒是可以长期潜伏的,只在免疫力下降时才引起一些非常轻微的症状。

单纯疱疹病毒长期潜伏在人体内,只在免疫力下降时发作

病毒的另一类致病方式则涉及到人体的免疫反应,通常来说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够应对绝大多数的病毒感染,这也是很多常见疾病能够自愈的原因。

但是,有一些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发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原本起到免疫调节作用的各种细胞因子过量释放,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可以理解为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大规模杀伤性攻击,俗称“细胞因子风暴”。

我们比较熟悉的高致死性病毒,比如埃博拉、禽流感、SARS等都会引发“细胞因子风暴”,感染者大多死于“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的器官衰竭或损伤。

根据最新的报道,这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症患者也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现象,所以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细胞因子风暴,但在治疗方案中提到了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患者的免疫反应。

人体与病毒的战斗过程中其实也会有细菌的参与,实际上不少感染病毒的患者最终反而死于细菌感染。

2008年美国学者发现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中58例死者的肺部均出现细菌性肺炎的改变。另外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约26%~33%的死亡患者合并了明确的细菌感染。

西班牙大流感流行期间卧床的患者

可见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出现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这是因为在病毒大量感染的情况下,往往会引起肠道微生态的紊乱,带来继发细菌感染。那么现在就可以解答开头的问题了,发生了继发细菌感染的感冒的确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

可是对于危重症病人,我们更希望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而不是在感染后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李兰娟院士在2013年救治感染H7N9禽流感病人中总结了一套叫“四抗二平衡”的方法,其中“二平衡”指的是水电解质平衡和肠道微生态平衡。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就是为了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

当下,李兰娟院士的经验也被采纳,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开始,新增了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预防继发细菌感染的治疗措施。国内企业也迅速筹集了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益生元捐赠给武汉疫区。

量子生物向武汉及湖北捐赠100万元的微生态调节剂

益生元是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的一种,由吉布森和罗伯弗里德在1995年发现并命名的,它指的是食物中一种不易消化的成分,可刺激消化系统中有益菌生长,能够维持或恢复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总之,病毒感染的复杂性远超普通人的想象,我们体内的微生物有时候就像一个投机分子,平时安安分分不作恶,可一旦身体出现了变化,比如病毒入侵,它们就会趁火打劫。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我们体内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与人体之间的关系,这门学科就被称为微生态学。

李兰娟院士主编的微生态学教材

正常情况下,寄生在我们身体上的微生物是无害的,它们遍布我们的肠道、口腔、呼吸道、皮肤、胃、生殖道,其中又以肠道最为丰富,科学家估计肠道里的微生物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重达1千克~1.5千克。在肠道微生态中,绝大多数微生物都是细菌,因此也称肠道菌群。

所以“你不是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超级生物体,人类就像是一个人体星球,微生物则是在星球上生活的居民,它们与星球之间就会形成独特且微妙的生态平衡。就像人类会对地球进行或好或坏的改造一样,微生物也对人体产生不同的作用。

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人体共生的有益菌,代表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第二类是在条件致病的中性菌,比如肠杆菌、肠球菌;第三类就是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类有害菌。

健康的肠道中有益菌占据优势地位,它们对人体的影响是正面的,包括帮助肠道消化吸收食物,占据优势的菌种也能构成生物屏障,防止致病菌的入侵,另外有益菌还能刺激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

动物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对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有重要影响。具体的机制比较复杂,简单了解结论就足够了。

一旦肠道中的有益菌数量下降,也就意味着肠道微生态失去了平衡。医学上通常会用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科的比值来衡量肠道微生态的失衡程度(B/E值),两者分别代表有益菌和中性菌,B/E值越小则失衡程度越高。

研究发现,感染H7N9禽流感的患者B/E值均小于1,而健康成人的B/E值应该大于1,样本中只有80岁以上老人的B/E值小于1。

所以,被病毒感染的患者很容易出现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发生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比较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重症患者需要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来预防继发感染。虽然我们不会总是碰上像禽流感这样可怕的病毒,但是肠道微生态失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感冒发烧痊愈之后,却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腹泻。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抗生素破坏了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被称作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它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致病菌通常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艰难梭菌、沙门氏菌等,病情可轻可重,最棘手的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可导致死亡。

临床上也会采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来防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它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及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效果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也是微生态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其实还算不上全面,微生态学也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可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看待生物体的方式。“我”究竟指的是什么?是我的思维,还是我身体上拥有相同DNA的细胞集合,还是包括所有微生物在内的超级生物体?

科学上已经证实肠道里的菌群不仅能影响我们的消化吸收,还影响着我们的免疫系统甚至脑功能,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认为与肠道菌群有关,或许未来人类能从它们身上找到治疗疾病的突破口。

有些人认为人类的进化停滞了,跟不上文明的发展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一直在改变,导致所有居住在人体星球上的“居民”也跟着改变,它们又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生理和心理,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进化吗?


成都威尔德公司承接各种互联网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转型互联网加- 版权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成都威尔德公司承接各种互联网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转型互联网加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威尔德编辑成都威尔德公司承接各种互联网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转型互联网加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成都威尔德公司承接各种互联网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转型互联网加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4、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威尔德编辑成都威尔德公司承接各种互联网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转型互联网加的同意。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
查看全部
全部楼主
    • 成都威尔德公司承接各种互联网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转型互联网加
      2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返回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发邮件(673011635@qq.com)告知我们,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